高中生物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
1.能用稳态与平衡观,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2.通过分析体液免疫的动画,运用总结与归纳的方法,得出体液免疫的过程。
3.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通过本节学习,感受人体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体液免疫的三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体液免疫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自主思考。
(体液免疫划分成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同桌交流。
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另外,少数抗原会直接刺激B细胞。这一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应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抗体,这就是反应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这就是效应阶段。)
3.认识二次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与哪种细胞有关?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补充讲解。
(记忆细胞,它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达数月甚至终生。当遇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生出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快速消灭抗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二次免疫。它比初次免疫反应更迅速也更强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
(体液免疫,就是发生在体液中,靠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
(三)巩固提高
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并让学生归纳体液免疫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2第一单元世界地理概况
提纲挈领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及主要气候类型。
3.世界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分布、世界面积大国及领土。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巩固夯实基础
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
分布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某些大陆还南北对称,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的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二、世界陆地
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概念
一般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叫做大陆,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半岛。
世界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
世界最小的陆地是澳大利亚大陆。
高中生物教案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呼吸细胞的增殖染色体变异人的视觉和听觉
细胞的基本结构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线粒体较小,在高倍镜下,在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较难观察到,所以教师要准备好示范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的
①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
③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④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巩固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20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新鲜黑藻叶,1%的詹那绿染液。
2。课件制作:制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的幻灯片。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制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及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二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1)放映一张某玩具厂忙碌的车间的动画片。 ……此处隐藏20774个字……错误的是( )
A.图A是自由扩散
B.图B运输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图C是主动运输
D.图C细胞内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说明该物质进行逆浓度运输
9.在哺乳动物体内,葡萄糖进出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被动运输 D.主动运输
10.下列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载体的是
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 B.O2进入肺泡
C.K+ 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 D.CO2进入毛细血管
11.对于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来说,下列哪一项是该物质进入细胞的必要条件:
A.必须是动物细胞
B.细胞必须提供能量
C.细胞的该物质的浓度一定比细胞内高
D.细胞必须有大液泡
12.轮藻细胞中的钾离子浓度是它生存的水环境的63倍,这与轮藻细胞的哪种结构或生理作用是无关的 ( )
A.细胞膜上的载体 B.细胞质中的线粒体
C. 细胞膜的被动运输
D. 细胞膜的主动运输
13.下列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与线粒体密切相关的是( )
①酒精被胃黏膜吸收 ②细胞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③肾小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Na+ 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物质中以相同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
A.甘油和二氧化碳 B.氨离子和水
C.氨基酸和水 D.葡萄糖和糖元
15.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自由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 )
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B.需要载体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D.不需要载体
16.小肠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与这一结构特征相适应的细胞膜功能(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17.透析型人工肾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这是模拟了生物膜的( )
A.流动性特点 B.选择功能
C.选择透过功能 D.主动运输
18.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
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C.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D.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19.在法囊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成分很不相同,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离子浓度,未涂阴影部分代表海水中的离子的浓度。
(1)K+和Cl-在细胞内积累,而Na+等在细胞液中的含量低于海水中的含量,这表明
。
(2)K+和Cl-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 ,这种吸收方式叫 ,这种吸收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和 。
(3)Na+和Ca+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 ,它们的吸收方式属于 。
(4)法囊藻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海水中各种离子浓度不成比例,其结构基础是 。
20.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如图所示,为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不同情况。
(1)据图指出A、B、C所示物质运输方式:A是 ,B是 ,C是 。
(2)上述三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乙醇、CO2和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 、 。
21.下图是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的模式图(黑点代表物质分子),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与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22.人工膜(在特定条件下人工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如下图)常被用于膜的透性的研究。科学家用人工膜实验发现:K+很不容易透过,如果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的缬氨霉素(一种短肽),K+便可以通过膜,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1)缬氨霉素在此处的功能相当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Na+做同样的实验,缬氨霉素不能协助Na+通过膜,说明:_______________。
(3)K+能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将若干细胞放入不同浓度的K+溶液中,l小时后,分别测量这些细胞内K+的浓度,并据此做出曲线图(图5),K+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从A点开始,细胞内的K+浓度不再增加,原因是K+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有关。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基础整理】
一、1. 顺浓度梯度2.(1)①扩散作用
②氧气、CO2、甘油、
(2)①载体蛋白 ②红细胞
二、主动运输
1.低浓度 高浓度
2.(1)载体蛋白 (2)能量
3.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否 是 是
是否消耗能量 否 否 是
代表例子 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 1.胞吞 2.胞吐3.一定的流动性
【跟踪训练】
1.C 2.D 3.D 4.D 5.C 6.A
7.C 8.B 9.B 10.C 11.B 12.C
13.B 14.A 15.B 16.C 17.C 18.B
19.(1)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主动运输 载体 能量 (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主动运输
(4)细胞膜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20. (1)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2)主动运输(C),因为主动运输需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3)自由扩散 自由扩散 主动运输
21.(1)需要载体 (2)需要消耗能量
(3)主动运输(乙)
22.(1)K+的载体
(2)缬氨霉素不能作为Na+的载体
(3)主动运输 离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