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5 23:42:00
海燕教学反思15篇

海燕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海燕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燕教学反思1

教学《海燕》时,在已经学习三篇散文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学生自读、自学、自问、自答为主的朗读教学形式。着眼语文教学之根本,旨在增强学生的感知积累和品味感悟,相应安排为感读、研读、评读、赏读四个环节。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研读环节十分沉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的提出不能紧扣文章重点,于是教师自己设问,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课堂气氛虽然有所改变,场面较为活跃,但是学生仍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完成效果不尽人意。范例七《海燕》是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导入语是《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这样简介作品背景,讲讲《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学的欲望。之后让学生激情朗诵齐读,借此领会作品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朗诵之后按照暴风雨渐次逼近这一线索,让学生找出“来临--逼近—到来”这三个场面,而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也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因此让学生找出描写海燕的语句加以分析,从而领会作为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对于海燕的象征意义有了比较好理解。

拓展延伸的时候因时间来不及,发言得不精彩,我知道学生原本可以表现得更好的,是我没有给予他们充分地表现的机会,让我失去了原有的从容与大气。

海燕教学反思2

这学期我试讲的第一篇课文是高尔基的《海燕》,上初中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这首散文诗。喜欢它高昂、充满激情的语言。每次读完后,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海燕的勇敢坚强、无所畏惧、敏捷智慧总能萦绕心间,令人振奋。

试讲前我就准备了海燕的讲课稿,我想学习这篇文章就要做到:让它在学生的心扉留下些许难忘的东西。我告诉学生要用心去倾听海燕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最好能让海燕走进你的心扉。首先,我以学生喜欢的动植物为话题与学生进行交谈,整个氛围是活跃了,但是却无法把文中所要渲染的那种凝重的气氛表现出来,白白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入的不恰当使试讲的开头有点不足。幸好,我的手机里有《命运交响曲》这首曲子,我灵机一动,把这首曲子播放出来。顿时,那铿锵的乐声调动了学生敏感的神经,整个课堂笼罩着凝重的气氛。在解读作品时让学生们多次朗读作品,指导学生在倾听海燕的呼唤时,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海燕翱翔在大海上的情景。

让学生充分感受着海燕那战斗的英姿,适时点拨学生,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海燕,我们从海燕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想一想,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或者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悟。我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给予了及时地评价和指导。有一个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表现来说,指出自己平时的不良行为,并说会努力做一只战胜自我的“海燕”。我表扬他能立足实际,对海燕的精神领悟深刻。接着,我又针对他所说的较繁琐、议论欠深刻的地方,给出了我的意见。有了这样的示范后,我让他们课下互相倾听类似的事件,发表意见。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我做得最好的一点是反复进行朗读训练,《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所以朗诵环节是很重要的。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听读﹑试读﹑品读﹑老师范读这几个朗读教学过程,让学生把握散文诗的节奏﹑重音、停顿和感情。其中,我觉得还可以再增加一个过程,就是用音频范读。我可以在网上找一个比较好的朗读音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力求准确。通过多读,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学生能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比老师单一的去讲要好的多。

在让学生人找出课文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时,学生们能够准确地找出并加以分析,对海燕坚强乐观的形象以及海燕等的象征意义也有了准确地把握,但由于我们试讲的时间有限,没有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加练习,及时巩固。因为时间有限,从一开始我就一直在根据我之前备课的顺序讲,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有点被动了,按照教学目标等一直在赶时间。当时我应该截取其中的某一个点来展开就好,现在就不会觉得处处都是重点,又都不是重点。

试讲结束后,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教学任务。从学生朗读的热情和朗读的效果看也很不错。尤其是在讲完课文后我的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基本上做到了心里只有学生和我讲的教学内容。当在教学中出现了与自己的教学思路不同或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出现涩滞的情况时,并没有因为这样而乱了手脚,而是随机应变。虽然这次试讲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我相信,我会试讲得越来越好。

海燕教学反思3

这是我认真听完黎皓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后,我认为 “这篇课文我从读书到现在教书,不知道学过、讲过多少遍,可唯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教法,还能上得这么好……”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黎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完全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七大活动。即:格调高雅的“书法比赛”,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别出心裁的“画插图”,引人入胜的“猜谜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精神的胜利。

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书法、美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生物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 ……此处隐藏7757个字……予新的意义,即敢于挑战生活中的暴风雨、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强者,激励学生要做生活的强者,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所以,教学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海燕形象的基础上,读出新意,读出自己心中的海燕。因此,我将目标主要放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海燕形象,感受作者情感和文章的深层内涵,从而获得生活、人生的启迪。

我认为我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听读、个性化朗读、齐读、个人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品、品中读。在“揣摩海燕形象”时,我注重了个性化解读,既尊重了学生对海燕形象的感性认识,又结合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在“拓展延伸”中,将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暴风雨时也要像海燕那样勇于斗争,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充满激情地范读课文,在学生的朗读之后能够提出中肯的评价意见,也许更能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而不是让朗诵最好的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很好!”、“太精彩了”……一些俗套的评价来淹没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此外,由于朗读的时间多了一些,学生回答的人次多了一些,致使在“拓展延伸”环节,仓促结束。这里应该是课堂的亮点,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展示之后,深刻地感悟到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提高,我会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上出学生的水平,上出自己的精彩。

海燕教学反思14

今天上了,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海燕》一课。课前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后感悟如下:

语文课最关键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入文本学习课文。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对语文而言只要抓住一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学习就行。

就本课而言,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县教研室推广的五步达标模式。五步达标是通过学前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巩固达标五个环节展开。本着学习什么?如何学?学的过程,学的结果怎样?展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突出学生自学、对学、群学的顺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学对学群学到学生展示、学生交流质疑、合作研讨。突出学生先学,教师后点拨引导。其中自主学习是关键,在这一步中主要是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就是如何从文本入手学习语文。

本节课的学前指导重在设情导入,布置自学任务。我通过创设雷电交夹天昏地暗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样的天气最想去的地方。学生多回答家里,因为家里温暖,是避风的港湾。从而引出敢于挑战暴风雨的海燕。进一步布置自学任务: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海燕形象,为课文拟定副标题,给海燕添加修饰语等。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自主学习。主要给学生了学习的方法就是如何抓住文本学习。如“抓住海上乌云狂风变化的句子”理清课文的时间顺序。抓住具体描写海岩的词语句子理解海燕英勇善战、敢于拼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进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为课文添加副标题。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合作探究一环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理清课文的象征、对比写法,比学习这种写法的应用。

海燕教学反思15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我非常喜欢。过去一直都是采用“朗读感知 ──分析结构,整体把握──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分析形象,理解象征意义 ──延伸拓展,加深理解”的套路,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结构和时代背景上。教得很顺手,也很熟练。但连续教了几遍之后,就想教出点新意来。特别是最近几年阅读教学提倡多元解读自由解读,也想赶个时髦,来个新的解读,于是,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同过去的设计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我没有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结构分析,第一节课把重点放在朗读和形象的把握上。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作为一篇散文诗,有着诗一样的语言和诗一样节奏,如果不仔细品读,怎么能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和韵律美。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课文读起来结结巴巴,连一些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怎么能谈得上恰当的语言表达呢?所以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听读﹑试读﹑品读﹑老师范读﹑学生展示这几个过程,让学生把握散文诗的节奏﹑重音和停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读,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学生能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比老师单一的去讲要好的多。

其次,在形象的把握上,以往主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目的是不让学生受背景的影响受教师引导的影响,能够自由的解读文章的内容。因此,学生对“海燕”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比较快,也比较一致,大都是“它是生活中的强者,逆境中的勇士,勇于迎接挑战的英雄。”等。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介绍生活中的“海燕”,学生举出了贝多芬、张海迪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事例。课后,我自己问自己,《海燕》一文的价值何在呢?难道它等同于一篇一般的托物言志赞美生活中的强者的文章了吗?这样的文章不是太多了吗?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高尔基的《海燕》却只有一篇!我想,这不是真正的多元解读,也不是新课改下的花样翻新,而是在糟蹋经典美文!

于是我很快又对这一设计进行了补充,在第二节课上,在学生进行了自由解读之后,我及时进行了讲解引导,向学生详细介绍了高尔基及其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再由学生思考“海燕”的象征意义以及本文的主题,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又进行了一些补充讲解。尽管好像剥夺了一点学生的自主权,但我觉得《海燕》这篇文章一下子厚重起来,充实起来,高贵起来,它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啊!我觉得我对得起高尔基了。

这次经历使我领悟到了几点:要以冷静的理智的头脑对待一些“时髦”;对一些经典美文,特别是时代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进行自由解读多元解读,但要慎重,不能为追求所谓的教学创新,而损害了它们的价值,不能使多元解读庸俗化;要灵活客观地对待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的关系,在很多时候,教师该参与的该引导的,就不能退出,就不能犹豫,就不能缄口。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病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入学习,冷静思考,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注入新鲜的活水,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向新课程。

范例二从学生熟知的童谣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揣摩感悟诗情、画意和理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评,评中读。在赏析海燕形象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既尊重学生对海燕形象的感性认识,又结合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课外延伸将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面对生活的暴风雨时也像海燕那样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海燕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